宝鸡日报:农业机械化让农民成为甩手掌柜
曾经“三夏”“三秋”,是一场农民总动员的“战役”。现如今,再也看不到人山人海的繁忙场景,而是各种农业机械轮番上阵、大显身手。今年以来,我市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让农民种地更加专业化,效率更高。
农机服务 改变过去生产方式
你能想象像水稻插秧一样种植苹果苗吗?今年 10月,在宝鸡华圣自根砧苗圃基地,一辆体积庞大的种植机在平整的土地上行驶。只见机器驶过的地方,一棵棵矮砧苹果苗就被种在了地里,而且树行笔直、间距均匀,深浅一致。据基地相关技术人员介绍,这台机器是基地引进的新型种植机,该种植机为 4行型种植机,每天可以种植苹果砧木 8万株,按照设定好种植的株行距和深度,可以一次性完成开沟、种植、覆土、压实等作业,种植的苗木整齐一致,成活率高。今年,在我市举办的全国农机推广站长会上,这台 4行型种植机引起了参会人员的关注。
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全市农机应用广泛,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 12月 2日下午,记者在凤翔县汇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看到,小麦、玉米收割机,秸秆打捆机等一个个体形庞大的“铁家伙”停在院里。合作社理事长张芝娟告诉记者,现在有了农业机械,彻底改变了过去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甚至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
金台区硖石镇五七村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全村3000多亩小麦的收割、秸秆粉碎、深松、播种作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林林介绍,现在合作社主要接受周边村子的作业订单,作业面积达万余亩。“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合作社包揽了全部农活,不少村民开玩笑说,农民快要‘下岗’啦。”李林林说。
据了解,目前我市大部分农机服务不仅涵盖小麦机收、秸秆粉碎还田、玉米机播等,还包括运粮、施肥、喷药、浇灌等,多道工序一次完成,极大地方便了种粮户。记者从市农机局了解到,今年我市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显著增长,作业领域不断扩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壮大,农机化经营服务收入快速提升。据统计,全市农机具超过 16万台(件),小麦、玉米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高效作业 提高作物经济效益
眉县猕猴桃全国闻名,每到盛夏,关中平原气温高达 38℃,人工作业不仅速度慢,成本还高。县农机部门为种植大户、果业公司引进了植保、锄草、施肥等机械,效率提高了几十倍,大大减轻了用工压力。家住眉县金渠镇的猕猴桃种植户朱改明就是受益者,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今年的人工费计算,雇人劳作,开沟施肥、植保、收获,用工成本是每亩 1400元,而使用全程机械化专业服务,每亩成本只有 750元,比人工作务节省 650元!“以前总认为人工作务省钱,动用机械花费大,实际上现代化农业鼓励我们使用农机,不仅省力还省钱!”朱改明说。
不仅小农户尝到了甜头,大公司也是农业机械化的受益者。日前,记者在千阳海升现代农业园区看到,果树攀着支架长、水肥顺着管道滴、防雹网树顶张、灭虫子灯光诱,最显著的还是果树间宽行密植、矮化栽培。据园区负责人介绍,这样正是为了便于机械化作业,现在果园打理也不再费时费力。可以说,这里的苹果“享受”着全程机械化:机械栽植、机械锄草、机械开沟施肥、机械采收平台收获、机械分拣、机械整形修剪……苹果生产的各个重点环节,均由 40余台(件)农机具提供服务。而接受全自动机械化生产的苹果,只需要尽情地吸收养分和阳光茁壮成长。
市农机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照人工效率,农民在土地挖一个坑需要 20分钟, 1小时只能挖 3个坑,而机械作业每小时能挖 180个坑,生产效率提高 60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据测算,机械化作业较之传统人工作业,每亩能省下成本 595元,大大提高了种植作物的经济效益。
研发滞后 山区机械化受制约
据了解,我市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多集中在平原地区,山区农户机械化作业仍受制约。山区由于地域广、地形复杂、作物品种多样、种植模式不一等原因,农事生产远比平原地区劳累得多,其机械化水平也远落后于平原地区。如何因地制宜研发新型农机,成了破解山区农业机械化滞后的关键。
前两年,宝鸡大通农业装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山地拖拉机系列,改变了以往微耕机采用单向牵引式耕作的方式,在小面积和山坡地不用掉头就可以进行往返双向作业,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缩短了耕作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
今年 4月,在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举办的蔬菜穴盘点播机现场演示会上,我市创新农机研究所与宝鸡市鼎铎机械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研制生产了穴盘点播机,吸引了当地群众的目光。蔬菜穴盘点播机解决了传统蔬菜穴盘育苗人工作业工序繁琐、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可一次完成不同规格穴盘、不同品种蔬菜的穴盘育苗基质土装填、压坑、单粒播种、覆土扫平、洒水湿润等工序。“无论是大通公司研制的山地拖拉机,还是鼎铎机械公司开发的蔬菜穴盘点播机,都是我市新兴农机研发的典型。”业内人士表示,在实际使用中也反映出,我市经济作物及山区农业机械化市场需求很大,山区农民对农机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不过,与农民购买欲高涨相比,我市新兴农机的研发速度仍相对滞后。记者了解到,我市农机化水平目前呈现“两高两低”的特点,即粮食生产机械化程度高,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平原区机械化程度高,山区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而现实是,我市农机企业多数以销售为主,真正从事研发的企业寥寥无几。
精准发力 围绕短板寻求突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全程机械化纳入了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点内容,提出要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市农机局局长张国栋介绍,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就相当于农业领域的一条龙服务,它是以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综合系统,体现技术、装备配套、组织与经营系统的综合效应。其中,技术模式是重点,装备配套方案是手段,组织与经营系统是保障,目的是全方位解放农民的双手。农机企业要实现关键技术上的突破,不能关在屋子里搞研发,要引进先进技术,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研发出适应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机。
同时,为了弥补短板,我市立足于现代农业发展,围绕畜、粮、果、菜等主导产业,以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创建为抓手,主攻薄弱环节,强化示范推广。目前,已在凤翔、眉县、太白、千阳和陇县分别建设了小麦、玉米、猕猴桃、蔬菜、苹果和奶畜养殖等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采取“探索、实践、验证、示范”的方法,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开展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创建。此外,已经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装备配套方案、组织经营模式,引进和研发了一批新型农业机械。据统计,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 76%,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